账号:
密码:
  皇帝每日在朝堂之上充当隐形人,坐在那里全当是个镇殿之宝,不时出声附和几句,以示他还活着。
  文武百官诵经一般的声音无比催眠,让他每时每刻都期盼着赶紧下朝,回去寝殿再睡一觉。
  一听到御史的弹劾,他顿时精神了,眼神都明亮了起来,目光如柱。
  昨天那本书他当然也看了,还跟着进宫来的安乐讨论了一番,两人所见略同,相谈甚欢。
  其余人听了这话,反应不一,看过书的早有预料,没看过的难掩惊愕。
  怎么哪哪都有她?
  第110章 如何破局
  因朝臣中有许多人看过此书, 当即出列,臣附议。
  臣附议。
  接二连三,有许多人站了出来,仿佛写书的人果真罪大恶极, 动摇了江山社稷一般。
  其中也有不赞同的, 比如钟侍郎,他看过月明的书, 也跟她进行过交流, 不得不承认她虽是女子之身,但亦有远见、才华。
  她写出来的这本书虽然荒诞无忌, 但也不用如此大张旗鼓,给她扣上这么大的帽子。
  圣人,臣反对。钟侍郎出列道。
  他此言一出, 顿时引来了同僚的怒目而视,谴责他背叛。
  那只是话本,虽其中的故事匪夷所思,但没有煽动群众言论,亦或者造谣生事,更谈不上危害江山社稷, 动摇国本, 请圣人明鉴。
  怎么不算危害江山社稷?她写了女尊男卑,鼓动女子外出,若是日后有许多无知妇人听信了她的话, 不能安心待在后宅, 大唐未来的子民由谁来孕育?有大臣急不可耐地反驳道。
  更何况此人将周公, 孔子的言论,堂而皇之地篡改词句, 违背原意,颠倒伦常,胡乱编造,对学术造成极大危害,这些文字若被不懂明辨是非的孩童看到,潜移默化,影响甚广,还请圣人下令,捉拿此人。
  钟侍郎哑口无言。
  却又有一人附和他,圣人,臣以为钟侍郎说的有理,诸君太过危言耸听,其实不必夸大其词。
  关于对圣贤言论的篡改,月明已经在书后标注,对其进行说明,并已提示过此书不建议给十五岁以下的孩童阅读。且在书的扉页中再三强调,书中故事来自于作者幻想和虚构,请勿联系现实。
  站出来替钟侍郎和月明说话的正是裴舟,他长身玉立,身姿挺拔,在这满朝大把胡子的官员中,甚为显眼。
  每回见到他时,有不少官员摸着自己的皱纹和花白胡子,暗暗与其比较,感慨自己青葱年华不在,岁月不饶人。
  裴舟是武将,因职位的关系,在朝堂之上不怎么发言,也极少与人打嘴仗,这是他为数不多的一次主动参与进来。
  许多官员感到惊诧,此事跟他无关,他怎么也掺和。而且听他话里的意思,明显也看过这本书。
  裴将军何时转了性子?怎么连这种书也看?还站出来为其说话。
  钟侍郎感动得两眼泪汪汪,裴将军肯定是为他出面,不然他跟月明没有交情,为什么一定要在此时站出来?那是为了他呀!
  没想到裴将军平日里看起来生人勿进,内地里如此热心肠,为孤军奋战的他挺身而出。
  裴舟说完话后,众人静默了片刻,不知道该怎么挑刺回答,尤其是他说的在理,细细琢磨起来确实没那么大罪过,但他们心里就是不舒坦。
  比起罪行,更像是冒犯到了众人心中的至高真理,所以他们才会如此愤怒,迫不及待地想要定她的罪。
  几位高权重的大臣,也都没有说话,就如钟世郎所言,只是个不入流的话本,并不值得他们大动干戈。
  太后从方才起没有说话,任由他们争来吵去。
  但她一直在听,心中不断冷笑,说什么无知妇人、安心待在后宅。
  其实真正想说的是她吧!她这个无知妇人没有安心待在后宫,大胆地入主前朝,干涉朝政,碍着他们的眼了。
  先帝在时,她欲往前朝垂帘听政,也遇到了不少阻拦,若不是因为她的铁血手腕,对反对的人毫不留情,恐怕坐不到现在这个位子上。
  即便到了如今,反对她的人也不少,只不过都藏在心里,没有大胆地说出来。
  这就是众卿所谓的要事?太后不带一丝感情,冷声问道。
  方才出言提起此事的御史汗毛一竖,打了个哆嗦。
  下次若是无事,可以不议,不用专门找事。早朝的时间不是来给你们吵架的,是南边的水患不值得你们关注,还是北疆境外部落的蠢蠢欲动不值一提?
  圣人恕罪,是微臣等之过。众人齐声道。
  此事揭了过去。
  皇帝好生遗憾,他还没看过瘾呢,他就想看那种两方激情对骂,甚至大打出手的刺激场面。
  不过母亲的立场表现地很明显,她没有出言阻止,那就是支持了月明。
  皇帝虽然不懂朝政,也懒得去干涉争夺,但对他母亲还是颇为了解的,知道她看似不偏不倚,轻描淡写揭过,本身就已经表明了态度。
  同时,他庆幸地松了口气,还好母亲出言阻止了,若是这本书真被禁了,或者月明被捕入狱,那他的乐子可就没了。
  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