账号:
密码:
PO18文学 > 穿越重生 > 大明望族 > 第1481章
  张吉嘴角一抹冷笑,道:“那就看他的手段了。他旧日在京中也以善赈灾扬名。到了山东越发进益了,剿匪也在行了。那便,拭目以待吧。”
  第六百五十七章 田月桑时(五)
  四月间日头见长,未到卯初,天边儿已隐隐透出光亮来。
  老年人觉轻,老吴叔已是醒了多时了,眯缝着眼睛盯了半晌窗户纸,只等着天明再起身。
  忽然一声高亢的鸡鸣穿透晨雾直冲云霄,而后,鸡鸣此起彼伏,又有呱噪的鸭鸣夹杂其中,一时间乱纷纷,虽是吵闹,却也显出勃勃生机。
  老吴叔愣怔半晌,缓缓无声笑了起来,有多久没听到这动静了?这才有点儿过日子的样子!
  早先因着住在黑水河边儿上,他们这片儿养鸡养鸭的人家甚多。可这二年闹饥荒,人尚且吃不饱,哪里还有余粮养这些畜生?家禽不是被卖便是被吃,已足有一年时间清晨没有这般热闹了。
  如今,可算是太平了。多亏来了这位新知府!老吴叔心下感慨,如今的他,也开始说起新知府好来了。
  那一日,他在小金哥的帮助下顺利买到了粮食,第二天便根本没往粮铺前凑合,还是街坊跑来同他说可以凭户帖去领粮,他才知道街面上险些乱起来的那些事。
  果然走到饷仓这一路,到处都有衙役和卫所兵卒巡逻,他也不由心里犯嘀咕。
  不过到了饷仓领粮却是格外顺利,大家规规矩矩排着队,没人敢争抢,前前后后四五个作笔录的书吏,有的查验户帖、发竹牌子,有的问了他里丁口情况、家中营生。
  虽问的细,可记的也快,并没耽搁多少功夫。
  粮是按照户帖上有的丁口发的,就连他在外行商的儿子也有一份口粮给了他。
  虽然粮食发的不多,役吏们也都郑重说了这是“暂时性贴补”,不会一直都有,可依旧让人心里踏实起来。
  很快街面上陆续有粮店解封了,粮价也落了回来,便是集市上的菜蔬肉蛋也便宜了许多。大家不再抢粮屯粮,先前一直笼罩府城的缺粮恐慌转眼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  前几日,衙门开始在各街张贴告示,说是乡下建朱子社仓,城里也一样会建。城中百姓也是一般自愿捐粟入社,以籴本区分上中下等级。
  乡下是出借种子、耕牛等,秋收时还粮食,城里则是出借家禽。
  百姓凭等级租借若干家禽去养,租赁期间无论是家禽产的蛋还是孵出的幼崽养大,都归百姓自己所有,待到收秋税时,只需还回所借数目的家禽和少量的租金即可。
  若遇天灾或鸡瘟等疫病,下中户免还,上户低息偿还。
  此外社仓还表示会陆续有其他租赁项目,比如,纺车租借、石磨租借、牲口租借等等
  当然,社仓内部的粮食也是同样可对入社的百姓低息借贷的,同样的春夏借,秋收还。
  等秋收时粮食价格肯定会走低,这所谓的利息几乎等同于没有,对底层百姓是绝对有利的。
  官府依照先前领粮登记的百姓情况,以街巷划分了若干社,社正社副先由府衙小吏暂代,日后再由百姓推举人选。
  城中百姓早就听闻乡下朱子社仓种种好处,如今城里也有了社仓,且几乎是白给家禽一样,百姓大喜过望,纷纷积极要求登记入社,领养家禽。
  这才有了日日鸡鸣,分外热闹。
  老吴叔家这片昨天才登记到的。
  他家虽入了社,却并没有领养家禽,吴婶子可把后院的菜地当眼珠子看,生怕鸡鸭祸害了菜地,不光自己不养,平时还要紧关着后院门,生怕邻居家的鸡溜达过来啄坏了她的菜。
  城里的菜也半点儿不便宜的,送去集上,并不比卖鸡子儿差呢。
  他们之所以入社,是因吴婶子盼着早日能赁来织机。
  她儿子跟着个行商在外头跑买卖,儿媳带着孙子在家,又是两张吃饭的嘴。
  年轻媳妇子不好出来看店,只能在家做点零活儿。若是能织些布,总归也是贴补。
  只是官府说还没有那么多纺车,因此暂时不对外租赁。
  官府又顺势推了个什么木匠学堂出来,招收会些木工手艺的百姓,目前在赶工做纺车零件,不收束,还管一顿饭,还给按件给一定工钱,已是有不少人报名了。
  吴婶子是殷切盼望着这些人抓紧把纺车做出来。
  外面鸡鸣犬吠的好不热闹,老吴叔是躺不住了,身边吴婶子也被吵醒了。
  但老两口可根本不觉得烦,起身笑骂两句,都道这番热闹才是过日子的味道。
  起了床,吴婶子往后院浇菜园子去了,吴家媳妇则往厨下去生火烧水热饭。
  老吴叔则拎着大扫帚往前街来,将杂货铺门板一一卸下,准备先扫了铺子,再将铺门口的一块街道扫一扫,迎接新一日的买卖门前干净些,客人也乐意往里走走。
  这会儿虽天刚亮,但住在城西北的都不是什么富裕人家,大部分都早早起床忙活起来。
  街对面斜下里香烛铺子也正在卸门板,瞧见老吴叔拎着扫帚,那店家汪掌柜便笑着高声提醒道:“老哥,只扫恁家店里就罢了,街上有人扫。”
  老吴叔正挥着扫帚,闻言一愣,停下手来,奇道:“谁扫?”
  那汪掌柜笑道:“老哥恁是没瞧着昨儿的告示,府衙雇了人扫街呢,管饭,按街算工钱,还是一日一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