账号:
密码:
  其实这些年来,高适已经很少作诗了。
  远离边塞之后,高适再也没有了年轻时候豪情赋诗的感觉了,墨汁落在了宣纸上,高适却久久没有下笔。
  还是王亚东看出了高适的窘迫,他连忙上前说道:
  “相国秉持国政,笔墨千钧,岂可为诗词小道尔?相国请安坐,吾辈为相国唱和作诗贺!”
  说完这些,王亚东抢过毛笔,化解了高适的尴尬情绪。
  高适对着王亚东感激的一笑,在元载的簇拥下回到了主座之上。
  看着窗外海上千帆竞渡,高适有些怅然,自己终究要离开繁华的江南,返回长安城了。
  在场的士子纷纷在望海楼上赋诗,希望能通过诗才引起自己这位即将进入政事堂宰相的垂青。
  高适也想到了自己的青葱岁月,他当年在西北从军时候,写下那么多的壮美的边塞诗,不也有着博取上司重视的心思吗?
  不过如今自己已经成为坐在主座上的人,却再也没有写诗的心情了。
  和高适一起在西北的故友岑参,在相州平叛中追随郭子仪立刻功勋,战乱平定之后,岑参被任命为陕州太守。
  陕州是上州,陕州太守也是从三品的高官了,岑参接到了朝廷的任命之后,在相州军营中和同僚大醉一场。
  相州战场鏖战了大半年,郭子仪和手下也建立了亲密的感情,不过如今战事平定,众人都得到了高升,郭子仪的功劳也将写入史册,必定能和开国功臣们并列。
  岑参这一批手下接到了命令,马上就要前往赴任,而郭子仪如今已经六十二岁了,恐怕从此天高水远难以相见。
  众人都知道岑参的诗才,纷纷要请岑参作诗。
  岑参这才想起来,自从被北庭都督曹令忠派往关中平叛,自己已经好几年都没有作诗了。
  如今同僚们让他自己作诗,岑参张开口,却也一个字也说不出来。
  就连郭子仪也看向岑参,岑参只能尴尬的饶头。
  郭子仪看着岑参,岑参拱手说道:“元帅,天下太平,参无以诗。”
  郭子仪哈哈大笑说道:“吾闻岑参军之诗雄奇瑰丽,君两度出塞,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,如今天下无战,君无以诗,这是圣天子在朝的盛世啊!”
  紧接着,郭子仪干脆站起来,以剑为锤,敲打起桌子,唱起了《秦王破阵乐》中的歌词。
  “受律辞元首,相将讨叛臣。”
  “咸歌破阵乐,共赏太平人!”
  账中都开始唱起“共赏太平人”,紧接着账外的军士也跟着唱起来,只有经历过战争的残酷,才知道太平的可贵之处。
  岑参也跟着唱起来,此时他也觉得,再也没有诗句能比这首《秦王破阵乐》更能代表他的心情,如今这天下太平,自己的边塞诗也可以封笔不写了啊。
  盛唐的众多诗人中,只有李白还郁郁不得志。
  他卷入永王叛乱,乾元初刚被天下大赦返回了江陵,可是从永王之乱后一直陪伴李白的宗夫人,却最终堪破了人生,出家去了。
  李白抵达江陵后怅然若失,宗夫人虽然将家产都留给了他,可是几经战乱,李白又有什么家产可言。
  李白准备投靠族叔李阳冰,却在江陵遇到了一名陇右来的商人,这位商人要在江陵创办一份报纸,重金聘请李白担任编辑。
  李白本来对于编报纸这种事情没兴趣,但是一想到自己这辈子一事无成,一把年纪还要投靠亲自,又看到对方开出的薪水,只好答应了下来。
  李白绞尽脑汁,又搜罗了不少志怪小说,凑齐了第一刊的报纸内容。
  李白拿着样刊找到商人,请对方给报纸命名,这个陇右商人想了一会儿,最后说道:
  “忘己之为大,无私之谓公,就叫做《大公报》吧。”
  李白呢喃着报纸的名字,又想到自己蹉跎的一生,不由的痴了。
  创刊之后,李白不再写那些瑰丽的诗句,而是改为批判时政,他总以“大公”为初心,针砭时弊,每期报纸的评论文章都是他亲笔撰写,他文风犀利又都能切中要害,《大公报》由此大卖。
  第七百二十九章 吐蕃和南诏
  南诏清平官郑回进入长安城的时候,心情颇为复杂。
  他本来是大唐的进士,在上皇时期因为朝廷冒进征南诏被俘,后来被南诏王以礼相待,最后归顺了南诏成了清平官(宰相)。
  如今南诏被唐军反攻,郑回不得不前往长安向大唐议和。
  长安城似乎要比从前更加繁华了。
  郑回一路上从蜀中汉中入长安,沿途看到了大唐各地逐渐安定,市井繁荣百姓安居乐业,心中更加的焦急。
  南诏这样的小国,只有在大唐虚弱的时候还能蹦跶一下。
  如今大唐安史之乱结束的时间比郑回预想的要快,从战乱中恢复的速度要比郑回想象的快,这还怎么打?
  郑回抵达长安之后,被礼部安排在迎宾馆中,虽然大唐礼数周到,但是看到他古怪的南诏服饰和汉人面容,郑回还是能看出迎宾馆众人鄙夷的目光。
  郑回更是羞愧难当,每次见人都用袖子掩面。
  就在郑回抵达长安的第三天,监国的太子李倓终于抽出时间见了郑回。
  郑回在太极殿内,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大唐太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