账号:
密码:
PO18文学 > 奇幻玄幻 > 欢想世界 > 第1198章
  但总共二十八万亩的面积,十万亩的农牧业用地,规模已经足够大了。本地居民男女老幼都算上也只有两千多人,所以在这一带的大部分地方平常都是看不见人的。
  成天乐与闻萧韶在山野间的一株大树梢上搭了个秋千,两人正坐在秋千上看风景,欣赏日落之后不久的日出,连绵起伏的山峦和两人的身影上都被镀上了一层霞光。
  闻萧韶:“真美!”
  成天乐:“比之姑苏风景如何?”
  闻萧韶:“不一样的风格,此处是天然悠旷之意。”
  “二位在赏风景呢,我倒有一问,何为美?”这时半空中突然传来一个声音。顺着声音望去,丁奇、华真行、高见瓴三人飘然飞来。
  高见瓴虽有大成修为,但并无飞天神器,可是丁奇自能带着他于半空飘行,顺便还能把华真行也捎上,说话间已落在旁边的树枝上。
  成天乐抬头道:“丁宗主这是要论道吗?”
  闻萧韶笑道:“也许是老师要考学生呢!华总导,丁老师提问了,请问你如何答?”
  成天乐亦笑道:“诸位来意已知晓,若华总导之答与真意有启,我们就答应帮忙。”
  这还没开口说事呢,成天乐与闻萧韶就知道他们为啥来的?丁老师只是随口一问,却让这两口子上升到“论道”的高度,用这个问题反问考华真行。
  修士论道可不一般,更不是随便的事。虽然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就有关修行的问题辩论一番,但通常都达不到论道的高度。
  论道是不能轻易开口的,它伴随着对道心的考问,意味着对自身所修之“道”的印证与求证,且论述机缘与正在做的事情与将要做的事情皆有关联。
  华真行有些意外又有些紧张,丁老师随口一问被抛了回来,问题是“何为美?”
  第547章、去处为美
  华真行:“去处为美。”
  他只答了四个字,这也是论道的特点,要用至简的概括,阐述自身的修行所证与修行所求,但话语中伴随的神念却妙不可言,甚至已不能用神念来形容。
  不同的人听见可能会接收到不同的信息、有不同的感受,这都与其本人的见知有关,哪怕是毫无修为的普通人。
  这也是一种神通,称为声闻智慧或声闻成就。掌握声闻成就至少要有七境修为,但大部分七境修士未必能掌握娴熟,真正善用声闻智慧者大多是九境高人。
  开口若无声闻智慧,那不叫论道,就是世俗间普通人的辩论。此时此地的场景,华真行事先并没想到,但这也是一种机缘发触,忽福至心灵便领悟了声闻成就。
  何为美,普通人最朴素的观点,通常就是好看,喜欢,舒服,想要。
  那什么才是好看、喜欢、舒服、想要呢?这不仅是论述审美的标准,更是要明晰所谓审美过程的内在原则。
  古时有人认为,事物的美包含在奥妙无穷的数学中,符合与蕴含某种内在规律与韵律,从而体现于外在的协调与动人。
  自古及今,有的哲人一脉相承,认为“美”是一种客观存在,存在于理念世界中,或包容于绝对精神的辩证因果内。
  无论美是否客观存在,哪怕它的确存在于超越具体事物的理念之中,可是审美本身还是一个主观的过程,是以每个人为主体对客体的批判与发现。
  很多人对“美”的概念往往都偏向于狭义,主要理解为艺术审美,甚至只集中在视觉审美,比如一幅画、一件衣服、一道风景好不好看、漂不漂亮。
  这也难怪,因为人的大脑所接收的信息大部分都来源于视觉感官。
  可是美的概念远远超出了艺术审美的范畴,它是对这世上所有事物的批判与发现,以及再批判与再发现。
  人们几乎可用“美”去形容一切,比如美景、美食、美色、美言、美德、美梦、美事……乃至美好人间。
  美就是好的、更好的,至于怎样才是好的、更好的,那就是人类文明所需要解答的问题,也是每一个人在世间需要的自我解答。
  审美标准是否有阶级性?很多人还在为此争论,其实完全不必争论。去处为美,美就是目的、美就是追求本身,在事实存在阶级差别的世界上,审美怎么可能没有阶级特征呢?
  反对者的观点,往往是说一片山水风景是美的、一件器物是美的,无论谁来看,都会发现它的美……这是美的共性,否则所谓美的概念与共识就不会存在。
  但美不仅仅只有共性,审美也极具个性,它不仅仅是对自然事物的评判,也代表了每个人的情趣和追求。包括每个人愿望和努力、梦想与空想,那就是他们的去处。
  比如很多人的愿望就是实现阶级跨越,这就使他们很容易接受消费主义的诱惑。营造潜意识中跨越阶级的幻象,这几乎是全世界奢侈品营销的内在逻辑。
  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吗?当然不是!科学、哲学包括神学,其尽头都是美学,都要解答往何处去的问题。我们做一切的目的是什么、要引导世人走向何方,哪怕是空画一张大饼。
  诸如涅槃无余之美、逍遥自然之美、天人合一之美、天下大同之美、万物究竟之美!
  华真行并没有回答怎样才是好的、更好的,他只回答了美是什么?
  去处为美,美就是我们的追求本身,它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!它超脱于态度与方法之上,一切态度与方法都是为它、因它而存在。